接通电源,打开舱门,推车进入,缓慢下降,平稳出入,家住虹漕南路金桂苑小区的胡女士的母亲再也用不着侧着身子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将外孙连同婴儿车一起搬上搬下了。春节前,一台崭新的无障碍升降机出现在了小区4号楼楼道门口台阶的右侧,顺利解决了居民回到家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图说:胡女士的母亲再也用不着侧着身子一个人将外孙连同婴儿车一起搬上搬下了。姚丽敏 摄
金桂苑小区始建于1996年,是本市建设得较早的商品房之一。当时没有无障碍通行的设计理念,于是从楼道大门到地面,少则6级,多则9级台阶,成为小区6栋高层共同的“障碍”。从新楼盘变成旧小区,跟着时间增长的除了房龄还有人的岁数,不知不觉,小区里需要借助轮椅、拐杖出行的多了起来,需要推着婴儿车遛娃的多了起来,需要用小拖车从菜场“搬”菜的也多了起来。这几级台阶虽说气派,却也成为了小区居民进出楼道“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最初有人提出,建无障碍通道就顺着台阶倾度铺设一段水泥不就行了,何苦要装个升降机,日后还要维护。“其实这个法子我们也想过,但是坡度太陡,实行不了。”金桂苑居委书记董磊和记者说,居民提出建无障碍通道时,建坡道是首选方案,然而很快就被区建交委派来实地查勘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否定了。原来,无障碍通道的坡道有严格规定,每升高一米,就要延长12米的坡道。台阶的左右两侧是两个花坛,而再往前则是进出非机动车地下车库的通道,12米的坡道根本无处延伸。况且,台阶远不止一米,6栋楼台阶高低不一,平均高度超过了1.5米,这样算来,总得要近20米的坡道才达标。“也想过封掉一侧的车库入口,可是后来了解到这样工程量更大,而且地下车库属于人防工程的一部分,是不允许随意改动的。”
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居民从多年前就开始向居委反映,而真正落地则是从董磊的“前任”开始。2016年10月,金桂苑小区新来一位宝武集团分流的“技术尖子”担任支部书记。这位在原单位就以技术专长著称的王书记,面对各种尝试总有难处的困境,脑洞一开,想到了技术难度不大,又有安全保障的机械式、自动化的路子,那就是使用无障碍升降机。于是,厂家现场会、答辩会、居民实地参观、征求意见,选择试点楼盘、确定实施工程的方案,以及街道实地勘察、打报告、评核、落实资金……解决程序迅速启动。
然而好事仍然多磨。董磊去年7月接班,“当时小区选定的试点楼盘是6号楼,机器运到场地之后却发现该楼有不宜安装的‘硬伤’,不得不重新选择试点楼盘,对新的试点楼盘4号楼实地验证,还因为更换试点楼盘引发的意见不统一,不得不二次征求4号楼全楼住户意见,统一想法。”董磊说,好在两次征询居民的通过率都在90%以上,“也有部分居民担心以后的安全、维护等问题而持反对意见,但是总敌不过大势所趋。”
今年1月18日初战告捷。如今,楼道保安刘阿姨“掌管”着4号楼升降机的钥匙。从前看到有居民搬重物或是需要抬轮椅、婴儿车的,她总是上前搭把手,现在,她只需接通电源,指导居民规范使用升降机就行了。为了确认和保证升降机的安全运营,居委还拟定了《无障碍升降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不久将制成告示,向居民宣传。
采访中记者得知,正如前面所说6号楼无法安装无障碍升降机的情形一样,由于小区6栋楼的详细情况都不同,而安装则需要一定的硬性条件,能安装升降机的并不多。另外,首部升降机是作为试点由街道出资,后续安装的费用如何落实,要不要动用小区维修基金等都是未知数。董磊表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将一起努力,一楼一策,因地制宜,有决心,也有信心逐步解决小区其他楼道的无障碍通行难题。